早安心语句子内容页

有典故的句子带翻译(挑选63条)

2024-08-09 04:51:32句子

有典故的句子带翻译(1)

1、八下面是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的一段,试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中的典故,分析其“四六”格式:

2、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发,发挥。引申义。

3、十阅读《史记?万石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说出万石君的姓名,给文中加△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作注,并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4、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语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过来。)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可译成:“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这种品德)表现在哪里呢?”

5、四川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在饮食上。一些菜肴或因原料、或因烹制方法、或因名称表达等,与西方文化不同,容易引起西方人的误解,甚至造成一定的文化冲突。因此,针对这样的菜名,译者在翻译时,应该足够小心。运用交际翻译法,适当地选词和意译,使西方人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如果菜名翻译产生误解,则不应出现在涉外的菜单上。

6、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7、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8、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9、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10、②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替换。

11、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12、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

13、对曰:“愿少间。”(《史记?淮阴侯列传》)间,避开别人。引申义。

14、5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蠧》)

1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16、换(古今词代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吾本布衣,汝亦黎民。”这里“吾”“汝”直接换为“我”“你”;“布衣”“黎民”换为“百姓”即可。

1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

18、套(套用固定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见,遇此情况可以套用翻译。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这里的“无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以套用为:这恐怕(太晚了)吧?

19、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2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间,中间。引申义。

21、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

22、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23、六尺之孤:《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这里指继位的新君唐中宗李显,当时已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

24、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25、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有典故的句子带翻译(2)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

2、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

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四六格式: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四四),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六六),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四四)?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六六)?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四四),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六六),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四四)。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四四),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六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5、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间,缝隙,空隙。本义。

6、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7、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8、八《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9、补(成分补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兼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语境要补出。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补出省略译为:“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我)不亦君子乎?”

10、一词多义是阅读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确定词义只能依靠前后语境进行推断。

11、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原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思是:四川一带的山路,非常地难以攀爬,走这样的道路,比上天还难。

12、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

13、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14、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15、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

16、七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

17、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离骚》)

18、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四》)发,启封。引申义。

19、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枚乘《七发》)

2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间,暗地里,秘密地。引申义。

21、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22、九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23、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24、对(对应翻译)。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词的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等。如:“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里的“游”翻译为“游玩”比较好。

25、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有典故的句子带翻译(3)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2、韩信使人间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间,秘密地,暗地里。引申义。

3、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4、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5、留(原词保留)。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6、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左传?桓公二年》)发,发扬。引申义。

7、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第三十九章》)发,震动,爆发。引申义。

8、一抔之土:指皇帝的陵墓。语本《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长陵是汉高祖的陵墓。这里用典,是指唐高宗的陵墓。

9、转(转词意译)。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辞用语,形象描绘的词语(“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据语境转换词语,意译。如:“上书乞骸骨”可译成“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10、三写出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种格式的平仄。

11、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

12、八下面两首诗哪一首是古体诗,哪一首是律诗?为什么?分析律诗的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失对之处)。

1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