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子 意思(1)
1、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
2、从全文来看,体现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晏子为什么要“避席”?
3、【心不在马】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01年上海卷)
4、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东晋大臣。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
6、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7、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8、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9、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10、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11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正确。
1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2、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13、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14、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15、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16、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17、15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18、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19、①作者(谁在写)——经历过高一选科,三年学习,现在面临专业选择的高三学生。
20、然后得一夕安寝形容词,安稳2.君子食无求饱,居主安形容词,安乐,安逸
21、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2、【身无长物】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23、③“让”。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
24、出示《伯牙绝弦》最后一段: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俞伯牙失去知音钟子期的悲痛心情,感悟世上知音的难得。
25、②“迁”。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指南录〉后序》:“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调任、升职)《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流放)。今义“迁”只剩下“迁移、变换”之义。如“迁居”。
26、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
27、分为四小组,对本文进行逐段翻译。学生翻译后,教师对此进行点评。
28、依据福建省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9、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30、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
文言文句子 意思(2)
1、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2、调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掌握"内/而/贾/孰/识"等通假字;掌握"别/固/白"等多义词,以及虚词"某"的作用、
4、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5、13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6、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7、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8、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9、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10、②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11、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因为附操之民是被逼迫的。2,“削”“割”都是被动的。意念被动要求考生能理解文段,这样才能推敲。
12、②读一读:烈日曝(pù)晒下的她,那张脸早已黑红黑红的了,却仍然要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生怕曝(bào)光。
13、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14、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15、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20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系统介绍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16、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如:
17、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18、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19、……,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20、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
21、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22、沿用至今。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
23、一般地说,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做什么;形容词的使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什么。(但也有个别例外,
24、②“假”。古义指“借”的意思,属动词。《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假”即是古义。后来“假”逐渐转移为“假期”和“真假”的“假”,不仅古义消失了,词性也由原来的动词转移为现在的名词或形容词。
25、12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26、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27、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8、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29、除。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绝大多数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概括,有如下几种类型。
30、④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文言文句子 意思(3)
1、⑴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由不及物动词充当的。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用作使动时,便带有宾语。——这也是识别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途径。如:
2、①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园圃”(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做陪衬。)
3、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4、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6、③叠韵通假。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
7、文言文的意译种类主要体现在文言修辞格上,在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比喻、借代、夸张、互文、委婉、用典等修辞。
8、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9、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10、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11、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12、偏义复词曾经在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13、昨天我们掌握了生字,学习了课文《伯牙鼓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言文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14、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15、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16、④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17、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18、孰与君少长?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谓“谁的年龄大”;
19、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20、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1、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例如:
22、选择:“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_______
23、①当继续给你写信;②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③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④要继续努力才能超过周围的人。
24、③“勤”。古义是“辛苦”,与“逸”相对。《肴之战》中“勤而无所,必生悖心”的“勤”就是“辛苦”的意思。今义“勤”已没有它的原义了。转移为“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
25、①“走”,古义为“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
26、【丑妇效颦】西施病心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27、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8、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29、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0、定语后置中的楚辞句式。“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一般用“之”来倒装,考生掌握较差。其固定格式是:名词+之+定语:
文言文句子 意思(4)
1、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的意思。体会祁黄羊的品质。
2、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3、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4、面对楚王的别有用心的刁难,面对国家尊严受到威胁,晏子是如何应对的?晏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进行反击?
5、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6、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7、在学习的过程中,李白也有想放弃的时候,他是如何做的呢?想象当时的情景创编故事。
8、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9、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10、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11、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12、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
13、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14、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偏义在“作”,“息”是衬字。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
15、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16、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17、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18、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9、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20、【月攘一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21、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22、在材料一中,作者提到了将“记忆”“想象”带入城市研究具有哪些作用?
23、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24、(1)没有禀告皇上话就泄露了,于是被许、史和弘恭、石显等人诬陷,周堪、更生被关进监狱,和萧望之等都被免去了官职。
25、用法消失。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发语词,现在不这样用。“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
26、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27、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28、另词替代。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
29、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30、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文言文句子 意思(5)
1、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2、【克己复礼】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3、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5、①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④浓,重。如:“颜色太深。”
6、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7、请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正音请一生读课文后纠正指导学生学会正确朗读课文、
8、【臧谷亡羊】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持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古代的赌博游戏)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9、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10、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11、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12、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13、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14、①“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②“祥”。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即是古义吉凶预兆的意思。今义多指吉兆,如“吉祥”。
15、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2,日削月割。
16、①“明哲保身”,源出《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词义由“褒”变“贬”。
17、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18、【伯乐相马】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9、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20、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
2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2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请结合着两首诗歌,谈谈你对王国维这一说法的理解。
23、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24、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25、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26、⑧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同“岂”,难道
2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4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8、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29、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30、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王:名作动,为王)
文言文句子 意思(6)
1、②“涕”,古义指眼泪。《促织》:“儿涕而去。”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2、①德高望重的人②对的;2.求学好问与钻研磨练3.大器晚成4.那些自暴自气与懒惰(的人)。5.④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4、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5、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6、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7、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8、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9、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10、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1、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
12、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13、七,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
14、【呕心之作】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每日旦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即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15、【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6、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尔安敢轻吾射。(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17、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18、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19、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20、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2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2、【假药之得】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竽)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戚然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23、①子路从而后(后,落在后面:“而”连接动词“从”和方位名词“后”)
24、②“怨”。古义指“恨”的意思。《屈原列传》:“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个“怨”即是古义。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从无怨言”、“任劳任怨”。
25、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26、【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27、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28、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29、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30、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文言文句子 意思(7)
1、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2、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3、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4、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5、时代背景介绍:齐景公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攻打齐国几乎兵临城下。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外交才干的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6、②“衣冠禽兽”,原指官司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在衣服戴帽子的畜牲。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牲一样的人。
7、学生仿作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8、⑤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拟声词词尾,助词
9、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10、③(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11、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12、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13、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14、③目的(为何写)——引导高一新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会选择,规划人生。
15、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16、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17、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
18、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19、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20、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
21、①“币”,古义指礼物。“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22、【韩信将兵】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3、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24、①城市文学研究应作为城市学的子题。②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③城市学有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其研究对象也包括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
25、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26、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27、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28、留。古代汉语中的各类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号、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不必翻译,直接保留,只有不译不明白时才翻译出来;古今词义一致的,也无须翻译。如: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例如:
29、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则文言文――《铁杵成针》,看看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30、【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文言文句子 意思(8)
1、【及之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4、【买椟还珠】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5、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劝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6、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7、名词作状语。2.名词作动词。3.名词意动用法。4.名词使动用法。5.动词作名词。6.动词使动用法。7.动词为动用法。8.形容词作名词。9.形容词作动词。10.形容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12.数词活用。
8、①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俺)饯行。②范公是天下有才有德的人,只是我怎么敢奢望与他结为朋党。
9、【求仁得仁】董叔将娶于范氏,叔问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曰,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矣,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04年福建卷)